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李新创在2020(第九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上致辞

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2020(第九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12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创新驱动 精准提效”,中国工程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世界钢铁协会北京代表处等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领导,钢铁行业上下游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境内外媒体记者近200人出席。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李新创在2020(第九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上致辞

           国际新闻网北京1212日电(记者吕国栋) 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2020(第九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12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创新驱动 精准提效”,中国工程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世界钢铁协会北京代表处等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领导,钢铁行业上下游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境内外媒体记者近200人出席。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在论坛上致辞:

          今天钢铁行业同仁相聚北京,共同出席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和中国金属学会联合主办、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技术经济分会承办的“2020(第九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在此我向莅临本届论坛的各位领导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各位代表的积极参与表示热烈的欢迎!

        本届论坛以“创新驱动 精准提效”为主题。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创新”在不同内容板块中被着重提及15次。无论是总结过往发展经验还是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远阶段谋篇布局,“创新”都是贯穿其中的鲜明主线。在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路径时,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全会提出要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全会对于“创新”的最新定位和要求,也是中国钢铁工业“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根本准则。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科技创新链条不断延伸,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我们加快科技创新,必须审时度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前瞻性的研究,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一些原创理论,做出一些原创发现,力争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实现发展突破。

        当前,国家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行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国内市场钢材需求旺盛,内循环为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钢铁生产经营保持了高位平稳运行态势,但仍然面临进口铁矿石量增价涨、人工成本上升、环保压力增大、企业效益下滑等一系列挑战。今年前10个月,我国粗钢产量为8.74亿吨,同比增长5.5%。其中,9月份日均钢产量为308.5万吨,创历史新高。粗钢产量除3月份为负增长1.7%外,其他各月均保持正增长,预计全年粗钢产量将达10.5亿吨,钢铁产业为下游行业原料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前10个月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1585亿元,同比下降4.52%,平均销售利润率为4.12%,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虽然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不及去年,但从6月份开始行业利润已连续5个月超过去年同期水平,近期虽缓慢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全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有望与去年持平。另外,企业资产负债率、财务费用均低于去年同期,债务结构和资金状况进一步优化。

        为实现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将“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转为“内涵型”增长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只有加强成本控制,深度挖潜对标,精准靶向提效,利用技术升级实现以生产高端产品为引领的创新,才能成为真正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钢铁企业,这对于激发钢铁企业活力,赋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国家科技改革步伐加快,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改革政策,加强科技改革顶层设计,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科技创新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研发项目硕果累累,领先产品层出不穷,先进工艺和装备广泛应用,超低排放污染防治技术不断突破,节能低碳技术迅速发展,新科技引领钢铁智能制造蓬勃发展,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创新商业模式持续支撑钢铁产业科技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行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尚有差距,产品性能仍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成熟度仍有空间,关键核心技术仍有缺口,低碳技术任重道远,智能制造潜力还需深挖,模式创新有待优化。

       未来,钢铁企业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用创新助力企业精准提效。

        一是要完善行业科研体制与激励机制。构建国家级、战略级科技创新中心,并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建立“产、学、研、销”一体的自主创新平台,完善配套机制建设;按照“共建、共享、协作、服务”原则,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不断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服务钢铁上下游企业;紧紧围绕新产品和新技术发展方向,开展具有创新意义、代表领先水平的标准制定工作;紧密结合下游需求,联合钢铁生产企业和主要下游用户,共同制定体现产品专用性的高水平标准。把握高端化、高效化、绿色低碳化技术创新趋势,突破“卡脖子”技术,研发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推进工艺技术装备向高效化和绿色化发展。并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钢铁智能制造,掘金“数字经济”,推动企业战略转型。

         二是推进钢铁企业科技创新内部资源整合。钢铁企业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把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企业改革重点内容,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架构、人员配备,保持研发经费投入的稳步增长,逐步提升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要有效整合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资源,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重视协同创新,通过整合内部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推进行业间、区域间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通过科技创新切实深挖企业在低碳、智能制造、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潜力,将降本增效做到实处。

        三是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应加快推进钢铁企业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战略,搭建并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薪酬体系管控,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要以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重点,以多专业、多层次的拔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基础,以团队建设为纽带,以制度和措施作保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要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企业重大技术发展研究项目,加快培养能够满足钢铁工业创新发展所需人才在数量、质量、专业等方面的要求,形成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不断激发自主创新的活力,获取创新成果,激发企业降本增效潜力。

        四是发挥好行业科技智库作用。要充分运用好行业内协会、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数量多、领域宽、水平高的优势特色,汇聚行业智慧和力量,积极组织开展行业重大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大力推广成熟共性技术的应用,注重推广整体流程优化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投资省、效益高的技术。组织力量适时开展前瞻性研究,明确中远期科技创新重点,研究未来5-10年甚至更长时间行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但也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结合国家、行业和企业发展实际,科学制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走科技创新之路,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担当。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科技创新意识,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加大企业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钢铁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压舱石和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钢铁工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脊梁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以创新为发展第一驱动力的中国钢铁工业将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希望钢铁同仁能利用本届论坛的机会加强交流,共同探讨钢铁企业创新发展大计与精准提效路径,共同推动中国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不代表 国际新闻网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news.org.cn/china-news/2020/12/12/archives/10087

(0)
东营采编中心的头像东营采编中心i媒体
上一篇 2020-12-10 19:47
下一篇 2020-12-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