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透视:从现实与虚拟比较中界定元宇宙

(据广东邓泗洲稿)广东省元宇宙产业专业委员执行主任、元宇宙《元镜》项目组负责人何杨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元宇宙的解释,由于是个新生事物,同时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过于广泛和不确定性,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不可能形成统一见解。目前元宇宙连概念都无法统一,对于其界定,无疑更难以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对此,广东省金创区块链研究院和广东省金融创新研究会联合成立的广东省金创元宇宙产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元宇宙《元镜》项目组负责人何杨先生,根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因变而变”的逻辑思维和系统工程及对比分析的方法,以哲学的“时间、空间和意间”三维视野,在对现实宇宙观与元宇宙进行解剖式和比较性分析,尔后分层次、立体型进行界定,也许这样更能全面貌反映出元宇宙的本质和全貌。

三维透视:从现实与虚拟比较中界定元宇宙

一、从时间视野界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元宇宙

(一)现实宇宙人类时间与元宇宙时间维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现实宇宙人类与元宇宙时间维度的相同点

时间是对运动过程的量度,具体地说,时间是指能通过某一运动周期的计数来对该运动过程进行的量度。不论是在现实宇宙还是元宇宙里,时间既没有开端,也不会终结。同时,绝对不变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绝对精确和永恒的钟是不存在的,牛顿的绝对时间也是不存在的。不论是现实宇宙的人类还是元宇宙的时间维度,其本质都要是真实的数字世界。其特点都具有不可度量、无法感知、看不到摸不着……。同时,时间是人类设置的、虚拟的,客观世界并无时间这样东西,是人类创造的“世界”。比如世界没有人类文明之前并无笔、无电脑、无汽车、无火车……;有别者前面的时间是人类创造的“虚世界”;后面的笔、电脑……则是人类创造的“实世界”。

三维透视:从现实与虚拟比较中界定元宇宙

2.现实宇宙人类时间与元宇宙时间维度的不同点

真宇宙中与元宇宙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实宇宙中人类虚拟时间用于将历史过程按年月日时分秒将其分割成无数的点、线、面,以便分门别类。而在元宇宙中,虚拟的时间没有什么分门别类,更没有按年月日时分秒将其分割成无数的点、线、面,只是一个笼统的数字。   (2)现实宇宙中人类具体时间单位,都分别对应着一种特殊运动的周期。例如年、月、日,分别对应着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周期、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和地球自转的周期。年、月、日的多少则是对相应的运动周期进行计数。而在元宇宙中,虚拟的时间单位可以有对应、也可以不对应着一种特殊运动的周期,她没有用具体的年月日即时间的多少来对应计数运动的周期,完全可以自由发挥随意计数或不计数。

(3)现实宇宙中人类由于运动周期的计数是从小至大的顺序进行,已经计数的是过去,正在计数的是现在,暂未计数的是将来。因此,时间具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单向性和不可逆性。而在元宇宙中,由于运动周期可以计数,也可以不计数,更不存在计数是从小至大的顺序进行,因此不存在时间具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单向性和不可逆性。    (4)在现实宇宙中人们对时间的量度方法是这样的:选用一种特殊物体的运动周期作为时间的基准,通过对这一持续运动周期的计数来度量其它运动的过程。也就是用一个特殊的周期运动过程来度量其它的运动过程。这一特殊的周期运动可视为时间参照物。而在元宇宙中,不存在任何对时间的计量方法。(二)元宇宙时间维度的发展阶段

人类的文明史有多久,人类探讨“字宙”的历史就有多久。公元前450年,古希腊哲人留基伯(eipus,约公元前500-约公元前440年),从米利都前往一个叫阿夫季拉的地方,撰写了一本著作《宇宙学》(The Great Cosmology)。之后,他的弟子德谟克利特( Democius,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又写了《宇宙小系统》(Litle Cosmology)一书。正是他们师生二人,构建了古典原子论和字宙学的基础。(1)

当人类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人文思想、 技术工具、经济模式和“宇宙”认知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被赋予特定理念的“字宙”就成了“元字宙”。按照经济学家朱嘉明的表述,(2)在这样的意义上,“元宇宙”经历了三个基本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以文学、艺术、宗教为载体的古典形态的“元宇宙”。在这个历史阶段,西方世界的《圣经》、但丁的《神曲)甚至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巴赫的宗教音乐,都属于“元宇宙”。其中,但丁的《神曲》包含了对人类历经坎坷的“灵魂寓所”–个闭环式的至善宇宙的想象。在中国,《易经》《河洛图》《西游记》则是具有东方特色的“元宇宙”代表。

第二阶段:以科幻和电子游戏形态为载体的新古典“元宇宙”。其中,最经典的作品是200年前雪莱夫人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Frankensein)和J.K. 罗琳的《哈利.波特》(Hamy Pter)。1996年,通过虚拟现实建模语言( VRML)构建的Cybertown,是新古典“元字宙”重要的里程碑。最有代表性和震撼性的莫过于1999 年全球上映的影片《黑客帝国》( The Marix),一个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可能被名为“矩阵”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所控制。

第三阶段:以“非中心化”游戏为载体的高度智能化形态的“元宇宙”。2003年,美国互联网公间Linden Lab推出基于Open3D的“第二人生”(SecondLfe), 是标志性事件。之后,2006年Roblox公司发布同时兼容了虚拟世界、休闲游戏和用户自建内容的Roblox;2009年瑞典MojangStudios开发(我的世界》(Minecrafi)这款游戏;2019年Facebook公司宣布FacebookHorizon成为社交VR世界;2020 年借以太坊为平台,支持用户拥有和运营虚拟资产的Decentraland,都构成了“元宇宙”第三历史阶段的主要的历史节点。

“元字宙”源于游戏,超越游戏,正在进人第三阶段的中后期:一方面, 以游戏为主体的“元宇宙”的基础设施和框架趋于成熟;另一方面,游戏与现实边界开始走向消融,创建者仅仅是最早的玩家,而不是所有者,规则由社区群众自主决定。

2020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以下典型事件触发了人们对“元宇宙”的期待。其一,虚拟演唱会:美国著名流行歌手Travis Scott在游戏《堡垒之夜》( Fornite)中举办了一场虚拟演唱会,全球1230万游戏玩家成为虚拟演唱会观众。其二,虚拟教育:家长们在沙盘游戏《我的世界》和Roblox上为孩子们举办生日派对。其三,虚拟金融: CNBC报道“元宇宙” 的地产浪潮,投资“元字宙”资产基金的设立,全方位虚拟化“元字宙”资产和财富模式正在形成。其四,学术活动虚拟化:全球顶级AI学术会议ACAI在《动物森友会》(Animal Crossing Sociey)上举行研讨会。其五,虚拟创作: Roblox影响了整个游戏生态,吸引的月活跃玩家超1亿人,创造了超过1800万个游戏体验。

如此下去,人们很快可以随时随地切换身份,穿梭于真实和虚拟世界,任意进入一个虚拟时间和空间节点所构成的“元宇宙”,在其中学习、工作、交友、购物、旅游。对于这样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社会生态,人们目前的想象力显然是不够的。

三维透视:从现实与虚拟比较中界定元宇宙
三维透视:从现实与虚拟比较中界定元宇宙

(三)元宇宙时间维度的界定

通过上面对元宇宙时间维度的表述,可以以下结论:

1.元宇宙里的时间,和现实中的时间一样,都具有不可度量、无法感知、看不到摸不着……同时,时间既没有开端,也不会终结。

2.元宇宙里的时间,和现实中的时间一样,都是人类设置的、虚拟的,客观世界并无时间这样东西,是人类创造的“世界”。

3.元宇宙里的时间,既存在可变的运动和相对的时间,也存在绝对不变的运动和绝对时间,存在绝对精确和永恒的钟。时间的概念,完全是虚拟,由人为主观意志操作,牛顿的时间定义也是存在的。

4.在不同的时间发展阶段过程中,元宇宙的表现形式是不相同的,和科技发展紧密相关联的。比如在远古时期,人们对宇宙完全的未知,所以“元宇宙”的表现形态往往是以“神话”“上帝”为载体;古典形态的“元宇宙”,出现文字后,以文学、艺术、宗教为载体的。随着时间的延伸,当出现了电尤其是互联网后,以科幻和电子游戏形态为载体的新古典“元宇宙”出现。进入21世纪,VR、AR、大数据、云计算、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5G、尤其是区块链技术出现后,以“非中心化”游戏为载体的高度智能化形态的“元宇宙”出现,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端、网、云的元宇宙生态体系。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未来“元宇宙”表现形态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和现代化。

5.在不同的时间维度里,人类在关注和参与“元宇宙”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淌,其“意间”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生命概念、时空概念、能量概念、族群概念、经济概念和价值观念都会被改变和颠覆,触及哲学,甚至伦理学。因为“元宇宙”,导致人们重新思考基本的哲学概念:先验知识、存在和存在主义、经验主义、二元论、语言本质、超现实社会、单向度,进而影响对以下哲学家所提出的哲学思辨的认知。

二、从空间视野界定:元宇宙是抽象的,也是具象的

(一)现实世界空间与无宇宙空间维度的比较分析

三维透视:从现实与虚拟比较中界定元宇宙

“有比较才有鉴别”。和对待元宇宙的时间维度一样,通过比较,才便于更好地对元宇宙的空间维度进行界定。

在现代人类对宇宙的界定中,空间泛指物质世界而不是虚拟世界。而在元宇宙中则不然,甚至恰恰相反,空间是泛指与实物世界平行或与实物世界无关的虚拟世界,元宇宙的空间维度,主要是虚拟世界而不是实物世界。

元宇宙中的空间与现实中人类的空间一样,含盖了所有空间;同时,空间具有无限性、永恒性、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特点。但两者的本质特征不一样,即:现实中人类强调空间的客观真实性;而元宇宙不要求存在客观真实性的概念,完全凭主观意识任意发挥。现实中人类认为地球在宇宙空间中有如沧海一粟,地球空间作为物质世界由有生命物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无生命物质(金、水、火、土……空气等特殊物质)组成。而元宇宙认为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可以等同一样大小,地球空间作为虚拟世界不需要任何物质,包括生命物质和无生命物质组成。

佛教中“无我、无他、无世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等等,在人类宇宙观中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歪曲;但这些是对元宇宙世界的肯定,是正常现象。宇宙对人类的产生基于宇宙的特殊能量,而不是上帝创造了人类;但在元宇宙的世界里上帝创造了人类,不存在什么特殊能量。

《易经》中天地交合生万物,天地者,阴阳也即两种特殊的能量交合而生万物、生万物之一的人类;人类在实实在在的宇宙空间中依赖、需要空气能、水能、光能得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如此等等,这些可以在元宇宙中存在,也可以在元宇宙中不存在,还可以在元宇宙中完全相反存在。现实中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态度应当是顺其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同时人类在对能量无穷的空间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中进步、进化。而在元宇宙中,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态度随心所欲,随意开采、任意破坏,根本不用考虑大自然运行规律;同时,人类根本不用考虑空间的存在,更不用对空间进行探索。

(二)无宇宙空间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

要真正理解“元字宙”的空间维度,必须引入具象和抽象视角。“元字宙”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具象的“元宇宙”是以抽象的“元宇宙”为基础的。抽象的“元宇宙”首先是数学意义的“元宇宙”。抽象代数很可能是研究“元字宙”的数学工具。因为抽象代数基于“群、 环、域”的概念,通过研究确定一个对象集合的性质以理解与解决另一个对象集合中的复杂关系问题,寻找可能存在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集合元素对应变换的等价性,符合“第一群同构定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存在对称和映射关系。如果R是现实世界的客体元素集合, R’是虚拟世界或“元宇宙”中的虚拟元素集合,进而R’是对现实世界R的缩小或压缩,即虚拟世界R'<现实世界R。所谓的“元宇宙”则是现实世界R与虚拟世界R’之和。简言之,抽象代数所建立的同态映射与同构模型,有助于理解“元宇宙”。(3)

此外,还有一个被称为“自然转型” ( natural transformation)的理论,属于“范畴理论”( Category theory)分支,描述两个数学结构如何存在映射关系,也有助于从抽象数学层次理解“元宇宙”空间形成的深刻原理。

量子力学也有助于对于“元宇宙”的抽象性理解。在可以观测的宇宙,其大部分的组成来自占26.8%的暗物质和占68.3%的暗能量。不仅如此,物质99%的空间都是空的。唯有量子、粒子作为- -个零维的点,可以穿过坚不可摧的墙,同时存在于两个地方。当环境发生变化时,量子可以改变自身的状态。由此可见,量子力学与全息宇宙的理论存在极大的重合性。

整个宇宙可以被看作一个二维的结构,加上人类信息,构成三维世界模式。在新的模式中,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可以编码成量化的意识。或者说,人们的记忆主要依靠的是不同的意识时刻编码形成的信息。

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罗伯特,兰扎( Robert Lanza)教授指出:人们的意识创造了宇宙,而不是宇宙创造了人们的意识,时空是“意识工具”。没有意识,所有的物质都会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下。不仅如此,时间不是真的存在,空间也只是人们感知事物的一个概念。任何关于时间和连续性的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错觉。经过量子力学所诠释的“元宇宙”,就是那些可以完美描述我们所有经历的一个又一个意识的“信息块”。在这样的意义上,“元字宙”是全息的。

(三)未来元宇宙空间的三个维度

《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在经济观察报观察家上发表文章指出,我们需要从三个维度去理解元宇宙的未来。

三维透视:从现实与虚拟比较中界定元宇宙

第一个维度,元宇宙是“升维的互联网”。

什么是升维的互联网呢?可以先梳理一下过去一个世纪人类获取知识渠道的改变。一百年前广播的兴起让我们更方便通过听觉来获取知识;20世纪五十年代电视的出现,让我们从单个听觉感知的维度升级到视听维度,是第一次升维;从视听到互动的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成为我们身体延伸一部分的移动互联网,是又一次升维;而这一次被命名为元宇宙的升维则是从互动升级到逼真的参与感和沉浸式的虚拟体验,让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分身成为可能。

怎么理解这种沉浸的互动式的参与感?首先增加了体感的维度。在不断进化的VR世界中,最显著的升维体现在其他感官的参与。元宇宙的升维——更加逼真的虚拟世界——给了我们以更为丰富的体验,从视听,延伸到手柄的触觉。未来这种感官的体验会更真实更丰富,不仅有触觉(手套),甚至增加全身肢体的感受(已经有人在制造感知背心)。在美剧《上载人生》(Upload)里就有帮助人全身感官体验的服装,覆盖全身好像布满了电线的鲨鱼皮,让现实世界中的人可以与虚拟世界里的人亲密接触。新一代的交互方式变成了在机器生成的虚拟世界中更自然的按照人的方式去互动,让人在虚拟世界中用手和脚,用身体、味觉、嗅觉,用眼神,用最自然的交互方式去互动。

第二个维度,由无数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大的元宇宙。

很多人会问,未来到底会是一个元宇宙,还是会涌现出许多个元宇宙?是不是每个互联网巨头都会制造出自己的元宇宙?如果从升维互联网的思路来推演,既然只有一个互联网,之上有无数个社群,未来也只会有一个元宇宙,但元宇宙中会包含各式各样的小世界,仿佛一个又一个的各异的房间,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剧场。

元宇宙是一个大的基础设施,但元宇宙中无数个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设计。每个人在小世中可以互动,也可以带来改变。

元宇宙的一个个小世界,也可以用剧本杀来理解。他让你可以换上一个马甲/数字化身,进入到另一个世界——剧情的世界——体验完全不同的人生。如果要让元宇宙的世界达到逼真的程度,不仅仅需要游戏引擎所创造的真实空间,也需要更为真实的虚拟人。

元宇宙还可能带来更加多元的体验:和你在一个剧场的人,可以是来自各个不同地方的,不同肤色、背景和阶层的人,AI的翻译也会让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更顺畅。不过要保证这样多元的效果,自然这也需要元宇宙的第三个维度。

第三个维度,元宇宙确保不同的小世界之间互联互通。

元宇宙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特点就是要保证元宇宙里面千万个小世界能够互联互通。小世界的互联互通,需要有一个共通的介质。作为去中心化信任机器的区块链就被很多人认为确保元宇宙是共同平台的重要介质。互联互通最基本的要求是,在一个小世界中获得的虚拟产品/虚拟财产/虚拟装备,在另一房间/剧场中仍然能通用。这就需要有通用的货币,有通用的关于私有财产保护的准则等等。

这种互联互通甚至还会可能让“穿越”成为可能。元宇宙的世界,也可能是一个被完全记录的世纪。想像一下,如果2007年乔布斯发布苹果手机的发布会在元宇宙中直播并留存下来,你可以在十几年后穿越到那个时间现场,可以第一人称视角看到乔帮主改变世界的时刻,同时也可以——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观察那一千多位有幸在现场见证这一时刻的每一位观众的表情。

在互联互通的维度去探讨元宇宙,会延续之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系列议题的讨论:如何打破平台垄断的问题?如何在虚拟世界保护隐私?虚拟的世界会因为更富足——毕竟无论是实和虚的东西都唾手可得,你可以选择开一辆兰博基尼的跑车,也可以要求添加宋徽宗瘦金体的书法能力……当然,最重要的议题或许是:在日益逼真却极大丰富的虚拟世界,到底需要保留哪些现实世界的法则,又可能演化出哪些全新的行为准则?

要实现与现实世界一样沉浸逼真体验的虚拟空间,元宇宙需要硬件、软件和平台的升级,需要更多的创作者来与巨头抗衡——UGC的小世界能否与现有互联网巨头和游戏平台竞争,取决于此需要更多参与者来尝试全新的应用场景,当然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三维透视:从现实与虚拟比较中界定元宇宙

(四)元宇宙空间维度的界定

1.元宇宙空间是泛指与实物世界平行或与实物世界无关的虚拟世界,元宇宙的空间维度,主要是虚拟世界而不是实物世界。

2.元宇宙空间具有无限性、永恒性、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特点。

3.元宇宙不要求存在客观真实性的概念,完全凭主观意识任意发挥。

4.元宇宙中的空间,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

5.科技发展进步程度和无宇宙空间的展现紧密相联、至关重要。

6.未来元宇宙空间的三个维度是:“升维的互联网”;由无数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大的元宇宙;确保不同的小世界之间互联互通。

三、从意间视野界定:元宇宙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

(一)现实世界意间与无宇宙意间维度的比较

1.意间的概念

意间包括意念空间、思维空间、灵动空间、内心世界、精神世界……。跨越时间、空间的意念空间,“遥想公瑾当年”、意想天开、天马行空、《西游记》中的场景……。人类梦境中的意念空间,比如此时在广州,下一秒到了美国、英国、月球……。人类一般的思想、思考过程中的意念空间,如想象、联想、梦想、幻想……。人类自觉思考与不自觉思考过程中的意念空间,如冥思苦想、朝思暮想、想入非非、苹果落地之“万有引力定律”……。意念空间的宽度、广度、深度、高度无与伦比,地球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内心世界。秦孝公的内心世界“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意念空间的特点:不可度量,瞬息万变,可感知,生命延续时存在……;生命终结后人的思想,未来人可根据其生命轨迹度量、取舍其短长。

三维透视:从现实与虚拟比较中界定元宇宙

2.现实世界意间与无宇宙意间维度的同异

这首先需要弄清楚维度概念。数学上维度是指可以用来作为独立参数的数目,直观上即划定空间尺度的坐标轴。物理学和哲学里的定义基本上也是如此,需要注明的,物理学对维度的定义,是以空间为标准的,在这个意义上,时间也是空间。哲学上维度的概念会更加抽象一些,他指的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意向”主要是依据哲学定义来表述的。

“意间”属于哲学的范畴,体现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现实世界中人类的意间与无宇宙中的意间都存在,但在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意间”只是人的想想而已,而并非事实上的真实。而在元宇宙的世界里,意间却是“真实”的,并且是元宇宙最突出的表现和最本质的体现。

在元宇宙里,本身情境与语境就是一个可以互相通假的概念,真实可见的空间(含时间)和虚拟感知的语境,是可以重叠的、交叉的、甚至一致的。所以,元宇宙里有可见的像素空间,也有人们假拟的臆想空间。一草一木可以不是我们感知的草木的结构,其抽象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受众自己的媒介素养,所以,这个高维里自然就有一维,是想象维度,即意间维度。

一般来说,真实物理世界的可变性是有限的,但元宇宙世界里的高自由度,使得其会有更高的可变维度,这个不只是时空的迁移,更是信息层上的跳跃与非线性。这个也不止于VR空间里的可变性,所以元宇宙的意间具有无限的可变性。

(二)元宇宙意间是无形的和有形的的结合体

1.元宇宙意间本身是无形的

元宇宙本身就是无形的,元宇宙的意间,无疑更是无形的,变化多端、无法莫测。在元宇宙的世界里,可以无天无地地想象,可以一会儿在天上、一会儿在地下,也可以死人变活人、活人变死人不停反复无常地变换……总之,你想怎样想象都行,并且在元宇宙世界里想象可以实现。

2.实现元宇宙意间的技术和路径是有形的

说元宇宙的意间是有形的,主要是指实现元宇宙的意向,需要有一个载体,需要一个展现的工具和路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实现元宇宙意间的核心技术

在元宇宙时代,实现眼、耳、鼻、舌、身体、大脑六类需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有不同的技术支撑,比如,网线和电脑,支持了视觉和听觉需求;又如,通过大数据精准“猜你喜欢”,直接把产品推给用户,实现“概率购买”的赌注。(6)

作为一种多项数字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元宇宙场景从概念到真正落地需要实现两个技术突破:第一个是XR、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单项技术的突破,从不同维度实现立体视觉、深度沉浸、虚拟分身等元宇宙应用的基础功能;第二个突破是多项数字技术的综合应用突破,通过多技术的叠加兼容、交互融合,凝聚形成技术合力推动元宇宙稳定有序发展。(7)

(2)实现元宇宙意间的主要路径

①沉浸和叠加。沉浸式路径的代表是VR技术,比如佩戴VR设备,可以让人进入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沉浸式专属场景,这种场景既是沉浸的也是内卷的。叠加式路径的代表是AR技术,它是在现有条件上叠加和外拓,比如给普通机器人加入皮囊皮相、注入灵魂情感,令其成为仿真机器人。

②激进和渐进。通往元宇宙的路径,一直有激进和渐进两种方式。比如Rolox就是激进路径的代表,从一开始就不提供游戏,只提供开发平台和社区,以创作激励机制吸引用户,实现完全由用户打造的去中心化世界。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这个空间进行编辑,做剧本或设置游戏关卡等。

③开放和封闭。元宇宙的路径还存在开放和封闭两种关系。这种关系在手机市场上体现较为明显,比如苹果系统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软硬件都是封闭的,我把这种逻辑总结为“我即宇宙”。

(2)实现元宇宙意间的核心技术

在元宇宙时代,实现眼、耳、鼻、舌、身体、大脑六类需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有不同的技术支撑(4I),如网线和电脑支持了视觉和听觉需求,但这种连接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连接不仅满足需求,而且通过供给刺激需求、创造需求。如通过大数据精准“猜你喜欢”,直接把产品推给用户,实现“概率购买”的赌注。(8)

作为一种多项数字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元宇宙场景从概念到真正落地需要实现两个技术突破:第一个是XR、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单项技术的突破,从不同维度实现立体视觉、深度沉浸、虚拟分身等元宇宙应用的基础功能;第二个突破是多项数字技术的综合应用突破,通过多技术的叠加兼容、交互融合,凝聚形成技术合力推动元宇宙稳定有序发展。(9)

(三)从“元宇宙意间的哲学思辩认知”中看无形和有形

元宇宙的意向,来自哲学的时间、空间、意间三维度。哲学家提出的哲学思辩的认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维透视:从现实与虚拟比较中界定元宇宙

1.笛卡儿(Rene Descartes)的“二元论”。笛卡儿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进而提出是否存在支配两者的普遍法则的问题。在“元字宙”世界,心灵和身体发生重合,完全实现了“我思故我在”。只有在认识论( epistemnology)的意义上,世界才是依赖主体的,或者说是主体建构了世界的性质。

2.萨特(Jean-Paul Sartre)的“存在”与“虚无”的关系。萨特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L’EneeleNimr),通过“存在与虚无”的二元性代替了“物与人”的二元性,进而提出人被虚无所包围,虚无即是人的真实存在,人终究被非存在所制约。所以,人就是虚无,并且是一切虚无之源。而“元宇宙”的本质,实现了存在和虚无的真实“关联”和“统一”。

3.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我应该是什么”。根据福柯的《词与物》( 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eologie des scienceshumaines),在18世纪末以前,并不存在人。“人”是新近的产物,是现代认识型的产物。因此,在《词与物》-书的最后一页写道: “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于是,“人之死”(Deathofmen)就不可避免。福柯的后现代理论对现代体制的质疑,为虚拟空间和“元宇宙”造就替代传统人类的“新人类”提供了合法性缘由。

4.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和维特根斯坦(LudwigWitgenstein)的“语言就是世界”。海德格尔认为,语言并不是一个表达世界观的工具,语言本身就是世界。维特根斯组的语言理念则是:语言就是游戏,也是一种生活形式。 “元宇宙”的语言系统不同于传统人类自然语言,而是计算机程序语言,以及代码转化的文本,声音、图像、视频,以及其他符号形式,进而构成新的文明规则。所以,其中的活动与游戏,以及语言游戏之间并没有清晰的边界。如果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看到“元宇宙”的语言深层结构,他们会重新定义语言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关系。

5.博德里亚尔( Jean Baudrillard)的“大众化的虚无世界”。博德里亚尔在他的《在沉默的大多数的阴影下) (i I’ombre desmajorites silencieuses)中,表现出对当代社会的敏锐观察:旧的阶级结构瓦解,传统社会秩序的所有支点都不可避免地“中性化”,进入了所谓的大众化的虚无世界,或者虚无状态,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不得不承认,“元宇宙”就是现代社会走向虚无趋势的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显现。

(四)从“元宇宙意间的隐喻”中看有形和无形

所谓“隐喻”,是指从元宇宙“意间”中延伸出来有益思考的东西。搜狐号系信息最近发布了作者李威、王冉的“元宇宙的隐喻”,其摘要和改编如下:

三维透视:从现实与虚拟比较中界定元宇宙

1.意间不是作者凭空的想象,需要有“春梦”

《金羊毛》的作者罗伯特·索耶在一次分享中表示,科幻就是科学界的“维基解密”,让公众更加了解那些前沿研究的潜在意义。“科幻作者并不是凭空想象,我们作出任何推测必须有根有据。很多科幻作者都是在职科学家。”

比如,“元宇宙”一词的创造者尼尔·斯蒂芬森在波士顿大学学习过物理学和地理学,对数学、密码学、哲学、货币和科学史等都有所涉猎。在写作科幻小说《雪崩》的同时,斯蒂芬森也为各类杂志撰写技术文献,并且在贝佐斯的蓝色起源公司担任发展载人亚轨道发射系统的兼职顾问。这位科幻作家在20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作品中,给二十年后的互联网行业准备了两管鸡血——加密货币和元宇宙。《钻石时代》与《编码宝典》中的匿名数字货币体系早已在中本聪的努力下成为现实;《雪崩》中描绘的每个人可以参与并让各色文化相互碰撞的“虚构之地”也几乎触手可及。1999年,《时代》周刊评选出了50位数字英雄,斯蒂芬森位列其中。让他与诸多技术创新的杰出人物并列的理由是,他的书塑造和影响了整整一批IT人。由此可见,科幻作家编织了一个有关未来的“春梦”,后来者从中获得灵感,将其演变为现实。

这也正是元宇宙席卷全球的力量之源。它以最简洁的表述描绘了最多元的近未来,是不同立场、不同利益相关的人们以当下的社会环境为温床,孕育出的想象的共同体。时代选择了元宇宙,而元宇宙正在塑造新的时代。

2.意间是一个新乌托邦,需要体现“正能量”

《雪崩》出版的年代也是互联网进入公众视野的初始阶段,人们关注这个新生事物能够给政治、经济、人性本身带来的改变,试图赋予其打破工业时代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崇高使命。就像尼葛洛庞蒂所言,互联网将会“使组织走向扁平化,使社会走向全球化,也会使控制去中心化,同时还将使人群变得更加和谐”。

深受20世纪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影响的一代人对此坚信不疑,他们将自己对未来的迷茫、对现实的愤怒与恐惧消泯于对“电子边疆”的开垦过程中。不同于赛博朋克作品基本范式所展现出的科技末世、阶层对立和悲观主义,这一代人在互联网兴起之初依然保持着科技乐观主义,要把赛博空间建设成为由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支撑的理想社会。

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由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支撑的现代社会并没有如乐观主义者所愿,带来一个去中心化的、平等的、和谐的、自由的社会,反而越来越接近赛博朋克作品中的预言——巨头企业掌握基础设施,年轻人成为板结阶层中的一枚大厂螺丝钉,与数十年前高喊“我们是人,不要被制成任何产品”的美国大学生如出一辙。社会情绪促使人们渴望通过技术迭代、思想变革和创业实现新的突破。

元宇宙所代表的一个能够脱离躯体、机构和时代束缚的新乌托邦,恰好成为这种社会情绪的具象化体现。这种体现在反文化运动中,是75万美国年轻人反土归田,在乡村地区建立的远离体制、远离都市集体公社;在互联网兴起的时代,是被定义的个人计算机、虚拟社区、赛博空间和电子边疆。这些体现背后是同一种理念或情绪的延伸。

三维透视:从现实与虚拟比较中界定元宇宙

3.意向的时代产品,需要将技术与想象力解绑

技术的演进是元宇宙这个想象的共同体得以存在的现实依据,同时也在呼唤元宇宙的到来。风险投资人马修·鲍尔定义的元宇宙框架包含八个技术栈:硬件、网络层、计算力、虚拟平台、协议和标准、支付方式、元宇宙内容服务和资产、消费者行为。如果将其进行分类,硬件、网络层、计算力是奠定元宇宙根基的技术基石;虚拟平台、协议和标准、支付方式是搭建元宇宙的框架;元宇宙内容服务和资产、消费者行为则是对元宇宙的具体应用。前两个分类的完善都需要依靠技术的演进。云计算为元宇宙提供了算力和存储的解决方案,得以将个体与算力进行解绑。区块链的诞生为元宇宙提供了一套确权和交易体系,以支撑跨圈层、跨生态的价值交换。AI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解放个体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保证内容创作生态的丰富和数量。

但是,人们对元宇宙的质疑也基本源自现有技术的局限,比如AR/VR头显难以长时间使用;算力无法承载上十亿规模用户的同时接入;网络难以给云游戏带来更快地接入体验;AI与人的交互常常处于智障状态等。即便是被很多人视作人类迈向元宇宙第一步的云游戏,也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给人带来体验的提升。

在云游戏技术服务商蔚领时代CEO郭建君的介绍中,云游戏的传输和算力成本比较高,区块链挤占了一部分GPU资源,网络门槛又制约了云游戏用户并发率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现有的游戏需要每一个玩家都有一个客户端运行,成本成线性增长,并不适合做云游戏,需要CP参与建立一套新的游戏结构,降低云游戏的运行成本。

把时间维度拉长,技术的变化与演进就不应局限在AR/VR等显示端技术何时能够迎来技术上的里程碑式突破,也不受制于强化学习和无监督学习何时迎来天使一吻,而是如何为更大多数的人提供创造的能力,让他们不考虑算力和算法就能将想象变为现实。元宇宙恰好是对这个技术发展未来的最佳表述。

20世纪六十年代的年轻人曾寄希望于将离群索居的公社连接起来组成一个人人平等的小型王国。元宇宙对于这个理想的升级就是通过提供场景和工具降低创造门槛,尝试让每个人都成为大世界或者一个小世界的构建者,从而拥有自己的世外桃源。而以此作为最终评判标准,人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谁才是一个属于元宇宙时代的产品。

4.元宇宙的意间里,需要有吸引你留下来的东西

抛开科幻作品影响的理想主义情结回归科幻的理性推测,元宇宙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幻想,而是一个正在发生和发展的进程。“通往元宇宙的门票可能五花八门,但去往元宇宙的意愿和冲动首先要来自内容,而不是介质。事实上,元宇宙是可以跨介质的,无论你从什么终端上登陆,也无论你是AR /VR /MR 还是只是简单的二维,都可以进入元宇宙。”王冉在文章中分析道,“但前提是,元宇宙里要有吸引你留下来的东西。”

这也正是Roblox能够抓住元宇宙风口的原因。罗布乐思副总裁段志云在36氪的论坛上介绍了罗布乐思的两个发展飞轮:通过对技术的大量投资支持海量内容生态,利用内容和社交效应形成人和社群的连接,两个飞轮背后的目标是满足人们内心的精神需求。

这实际上是为用户搭建了一个逃避现实、以更低成本实现创造的空间。而且,在这个空间里,原本在现实中的失意者还有通过创造实现与现实社会打通价值链的可能。Roblox在招股书中,将用户划分为开发者和创作者,开发者制作游戏,创作者创作虚拟形象和其他配饰。与OpenSea上高价拍卖的NFT相比,在Roblox提供的设施上进行创作要更抓得住。从更宽泛的维度来进行讨论,大部分人都已经将一只脚踏入到了虚拟空间中,这就像抖音上出现了两个茶卡盐湖,一个很美丽,一个很荒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试图通过新技术带来的新职业逃离重复且枯燥的工作与生活,在虚拟空间中获得收入,为现实生活提供支出。

“人类的确有一个未来,这个未来还将延续百年、千年,甚至百万年。这就是科幻小说预言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一点。人类一定会有一个未来——或许这种坚定的信念才是最重要、最奇妙的预言。”索耶说道。

元宇宙意间维度的界定

三维透视:从现实与虚拟比较中界定元宇宙

1.“意间”属于哲学的范畴,体现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现实世界中人类的意间与无宇宙中的意间都存在。

2.现实世界中人类的意间只是人的想想而已,而并非事实上的真实。而在元宇宙的世界里,意间却是“真实”的,并且是元宇宙最突出的表现和最本质的体现。

3.在元宇宙里,情境与语境是一个可以互相通假的概念,真实可见的空间(含时间)和虚拟感知的语境,是可以重叠的、交叉的、甚至一致的。

4.元宇宙将在艺术想象与虚拟现实中呈现;元宇宙的意间具有无限的可变性、延伸性、扩展性。

5.元宇宙意间是无形的和有形的的结合体,元宇宙意间本身是无形的,实现元宇宙意间的技术和路径是有形的。

6.元宇宙意间是“有形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是意间不是作者凭空的想象,需要有“春梦”;二是意间是一个新乌托邦,需要体现“正能量”;三是意向的时代产品,需要将技术与想象力解绑;四是元宇宙的意间里,需要有吸引你留下来的东西。

四、简短结论:元宇宙是时间空间意间三维的统一体,其界定要“因变而变”,从广义和狭义划分

三维透视:从现实与虚拟比较中界定元宇宙

上面对于元宇宙的界定,分别从元宇宙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意间维度三个不同方面,逐一进行了细分探讨和描述。这样的探讨和描述,仍然没有透出“盲人摸象”的限限性,只不过是“盲人摸象”的体积和面积大了一点而已。也就是说,要给元宇宙作个全面的界定,需要将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意间维度三个不同方面综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的表述。

然而,其实对于元宇宙的概念和界定,综合性的表述已经有众多众多的,数以万计,各种词典、文章、报刊、书籍尤其是网络中,数不胜数,比比皆是。不仅有文章的,也有图谱的;不仅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特别是还有既有文字也有图谱,既在国内发展也在国际发表的对元宇宙的“综合体”,如2021年11月18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刚教授、董浩宇博士发表元宇宙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元宇宙特征与属性START图谱,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中首个针对元宇宙特性研究发布的中英双语可视化图谱。基于此认为,作者认为在些没有必要再重复对元宇宙的概念进行“静态”界定;而应该进行“动态”界定。

那么,何为对元宇宙进行“动态”界定呢?

界定元宇宙需要“因时而变”、“因变而变”

三维透视:从现实与虚拟比较中界定元宇宙

文学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故圣人上贤不离古,顺俗而不偏宜。鲁定公序昭穆,顺祖祢,昭公废卿士,以省事节用,不可谓变祖之所为,而改父之道也?二世充大阿房以崇绪,赵高增累秦法以广威,而未可谓忠臣孝子也。”

所谓“因变而变”,就是人类或人们看待或对待任何事情或事物,要因“他(它)”的变化而对自己发生变化。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谈到: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让各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出来。“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是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是一种破冰前行的勇气,更是一种创新发展的智慧。

对待对于宇宙因的认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人类也在正是在“因变而变”中逐步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认识的。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1917年,爱因斯坦运用他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多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是“因时而变”、“因变而变”的,对于元宇宙的认识,又何不如此呢?

界定元宇宙需要考究空间视角,从不同层面界定

三维透视:从现实与虚拟比较中界定元宇宙

对于任何一件事物,除了从不同时间观看得出的结论不一样外,从不同的空间观看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比如,对于元宇宙的界定,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左鹏飞的认为需要有不同空间视角、从不同层面进行解释。他认为,从时空性来看,元宇宙是一个空间维度上虚拟而时间维度上真实的数字世界;从真实性来看,元宇宙中既有现实世界的数字化复制物,也有虚拟世界的创造物;从独立性来看,元宇宙是一个与外部真实世界既紧密相连,又高度独立的平行空间;从连接性来看,元宇宙是一个把网络、硬件终端和用户囊括进来的一个永续的、广覆盖的虚拟现实系统。(10)

其实,对元宇宙的界定,大多人数都是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界定,比如有的学者通过对元宇宙构思和概念的“考古”,分别从时空性、真实性、独立性、连接性四个方面去交叉定义元宇宙。在元宇宙特征与属性的START图谱中,陈刚教授与董浩宇博士也主要是从元宇宙的五大特征与属性进行界定,即:社会与空间属性(Social & Space).科技赋能的超越延伸(Technology Tension)、人机与人工智能共创(ArtifIcal, Machine &AI)、真实感与现实映射性(Reality & Reflection)、交易与流通(Trade & Transaction)。

界定元宇宙需要以科技发展为主线,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

三维透视:从现实与虚拟比较中界定元宇宙

1.以科技发展为主线问题的提出

元宇宙Metaverse,是一个复合词,Meta 译为“元”,源于希腊语的前置词,有超越、更高层次的意思,而verse来源单词universe宇宙。不同的人的人对元宇宙的界定是不同的,核心概念缺乏公认的定义是前沿科技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

元宇宙这个词源于1992 年尼尔·斯蒂芬森的《雪崩》,书中所有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有一个网络分身Avatar,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维基百科对元宇宙的描述是:“通过虚拟增强的物理现实,呈现收敛性和物理持久性特征的,基于未来互联网,具有链接感知和共享特征的3D虚拟空间。”

百度百科对元宇宙的解释是:“元宇宙(Metaverse)是整合了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通过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

MsTang对元宇宙的定义是:“元宇宙是在扩展现实(XR)、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下的概念具化;或者说,元宇宙是在传统网络空间基础上,加上多种数字技术,构建形成的既映射于、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元宇宙并非一个简单的虚拟空间,而是把网络、硬件终端和用户囊括进一个永续的、广覆盖的虚拟现实系统之中,系统中既有现实世界的数字化复制物,也有虚拟世界的创造物。”(11)

北京大学陈刚教授、董浩宇博士对元宇宙定义是:“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12)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沈阳教授对元宇宙定义是:“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以及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13)

由上可见,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及词典百科,对元宇宙的定义都是以“现代科技”为特征或主线进行展开的。

然而,仅仅是以“现代科技”为特征和主线定义元宇宙,那么,没有“现代科技”之前,又有没有或存不存在元宇宙呢?回答是肯定的!既然在“现代科技”之前已经存在有元宇宙,那么,对于远宇宙的界定,就需要以“现代科技”为分界线,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界定。

2.广义意义上对元宇宙概念的界定

由于不涉及到科学技术在元宇宙中的运用,完全是一种“纯意间”的出现。从这种意义上界定元宇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这就是:怎样想的元宇宙就是元宇宙。这种广义意义上的元宇宙,不受时间、空间、意间的限制,也不受技术、物质、外部条件的制约,“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天上人间,任意想象”。

3.狭义意义上对元宇宙概念的界定

从狭义意义上对元宇宙概念的界定,前面已经讲了很多,用不着再重复。但有一点需要强调,对元宇宙概念的界定,可以全方位涉及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涉及到文化、经济、社会、科技、生态、政治、民生等各个方面,或者只涉及其中部分要素内容,但对于科技这一要素而言,必须涉及,并且是重中之重。否则,界定狭义的元宇宙,就失去了“主心骨”。

狭义意义上的元宇宙,从更为广义的意义上界定,就是人类科技高度达后,多种尖端技术在基于现实世界的基础上打造了一个数字世界,在该世界中人类社会的创造力和效率将被极大提高,人类将有前所未有的各种体验。

当然,从技术角度来看,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简单世界,商业体验等应用也许不算难事,但要真正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完美的数字世界,人类的道路还很遥远。就如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已经让机器具备一定人类思维模式或行为特性,但让机器独立思考或者具有独立情感,目前来说还是一件很玄幻的事情。

注释:

(1)(2)(3)(4)赵国栋 易欢欢.元宇宙[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2021.

(5)理解元宇宙的三个维度,理解元宇宙的未来.经济观察报观察家网[引用日期:2021-10-11].

(6)(8)元宇宙的未来与当下.瞭望[引用日期2021-12-08].

(7)(9)元宇宙热潮: 一场既有技术突破也有泡沫的游戏.光明网.2021-11-25[引用日期2021-11-28].

(10)元宇宙是未来还是骗局?.新京智库 .百家号.2021-09-23[引用日期2021-09-23].

(11)元宇宙是什么?盘点发展史和火爆原因.识微科学[引用2021-9-16[.

(12) 北京大学学者发布元宇宙特征与属性START图谱 .光明网.2021-11-19[引用日期2021-11-20].

(13)什么是元宇宙?为何要关注它?——解码元宇宙.新华网[引用日期2021-12-08].

发布者:作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inews.org.cn/china-news/2022/01/27/archives/15120

(0)
作者的头像作者i媒体
上一篇 2022-01-27 22:21
下一篇 2022-01-27 22:29

相关推荐